三百一十四章 破天荒(2/5)

  【寒门宰相】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吴奎本人也是性强记,号称无书不读之人,故而此番制科考试,众考官以他为主。

  吴奎看了苏辙的卷子笑道:“如今世人要么尊经,诋经,苏子由年纪虽小却好大词。”

  杨畋笑道:“吴公,我听闻这苏子由曾言公,谷二传不足取,治春秋只取左传。”

  吴奎道:“公,谷二传确有传凿之意,不过至孙泰山后,今人治春秋多有臆说之病,以诋经为能事。此子由贬而有理,二十年后天下治春秋者必有此人一席之地。”

  其他考官也是认同吴奎之言,独王安石一言不发。

  最后众人查阅文章,发现苏辙在礼义信足以成德论中,没有交代注释出处是汉朝的包咸,故而被判为不通。

  众考官见此多是为苏辙可惜,就差那么一些就是全通了。

  最后六论,苏辙以五通合格,初定第四等,到底是不是第四等还要经御试后再授予最后等次。

  之后则为苏轼的文章。

  苏轼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原先制科十科用得是不同策题,但景祐、宝元年间,先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茂才异等两科用同样的策题。

  之后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茂才异等四科用同样的策题。

  如此一来,这几科即名异而实同。故而这四科进士对外都可以自称贤良出身。

  见到苏轼六论,众考官皆一致赞赏,连对苏辙颇有微词的王安石也破例对苏轼赞许。

  美中不足的是读至形势不如德论时,众考官都看得出苏轼于此篇稍有不足。

  第一句‘《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是出自孟子,而并非是传。

  不过瑕不掩瑜。

  最后苏轼得了通五。

  当议论等次时,一旁王畴率先道:“篇篇文义灿然,苏子瞻非三等不可,四等即是屈就。”

  杨畋问道:“那是三等,还是三次等?”

  王畴道:“当然是三等,而不是三次等。”

  要知道制科一二等虽说虚设,但三等也从未有人可以得之,说来也如同于虚设。当年吴育得了第三次等已经是满朝上下一片哗然了。

  “介甫你来拿句话吧!”王畴向王安石问道。

  王安石毫不犹豫地道:“苏子由当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