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学三论及批判(中)(2/9)

  【隐蛾】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如何处理“人与神”的关系,这便是他给出的答案,也是理性主义的发端。

  但孔子不需要解决笛卡尔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周朝建立之初就解决了。

  关于武王伐纣,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的人做什么事都需要先进行占卜,武王决定伐纣之前,也请祭司进行占卜,得到的结论是不能成功。

  周武王没有理会占卜的结果,还是决定率军讨伐商纣,最终取得了成功,而且他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后世孔子的推崇……

  至于这个故事的象征意义,大家可以仔细琢磨。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为什么不说怪力乱神,不是他不能说、不想说,而是他没必要说,说了反而多余。

  儒家子学研究的是人与人,它建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从人性还原法开始。

  它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启示,只需要人的自我审视,也就是说,不需要神的参与。

  儒家子学得到认知的过程,就是纯粹的“人启”,而不需要“神启”。

  有很多人执着于有神论或无神论的区别,但从建立认知的源头来看,人启论与神启论的区别才是最重要的。

  人性还原法中所提到的人,就是最普通、最朴素、最普遍的人,而不是特殊的人,更不是身份高贵的人。

  它本身就包含一个假设,大家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从而改写了君子与小人的含义。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君子的语义实际上是贵族,小人的语义实际上是平民。但到了孔子手里,道德判断不再依据于身份,而是依据于行为。

  在他看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君子,而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则应该被称为小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个原则一直延续到今天,根植在我们当代人的思想中。

  那么孔子的学说,或者说儒家的子学,应该怎么概括?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还是人文主义?都不是,我们没必要用这些词汇去概括,它就是儒学!

  第二个问题,孔子与王守仁

  之所以要提到王守仁,因为我们刚才讲的核心问题就是儒家的格物致知,而明代的王守仁有非常著名的四句偈,是其心学思想的高度总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