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百姓得则君德(2/6)

  【舍弟诸葛亮】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大不了不把对方放到实政岗位上就好了,就让人家搞一辈子理论研究。类似于后世那些政治哲学院校里的文科研究员。大不了把“官阶/职称”这些评得清贵一些。

  管的还是研究员的活儿,但有可能这个研究员干到最后,行政级别上能是部/九卿级的研究员。

  ……

  既然坚定了非用马谡不可的决心,诸葛瑾也就当仁不让地亲自去刘备那儿,给马谡求情。

  刘备不是很懂文章,诸葛瑾给他大致看了一下之后,刘备只是觉得此人的文章太过惊世骇俗,而且对于权威、皇权的神秘性,没有半点敬仰。

  怎么在此人口中,皇权和正统、德运也是可以跟钱粮账目一样算账来衡量的?

  汉朝大部分时候都是王霸道杂之,法家的统治手法也会用,只是法家上不得台面,大家都是只做不说,心里明白就好。

  而法家最讲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正统和德运如果可以计算,那还怎么做到威不可测?

  当然了,刘备已经算是相当仁君的了,他对于法家那一套,只是理解,会用,但并不推崇。

  饶是如此,他依然忍不住评价:

  “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否则必然惹来祸端,将来可能会导致朝廷出现几派分歧互斗。”

  诸葛瑾倒也有料到,连忙诚恳地说:“臣的意思,是只让这马谡一辈子研究学问,此番虽然可以将其取在较高的名次,但终身不可令其位列执宰。

  如此一来,还有一桩额外的好处,那就是不给天下人留下‘要想位极人臣,则当初入仕之初就该考到最好’的印象。这第一次开科取士,对后世的借鉴意义会非常巨大。

  如果陛下能让第一届取在最前的人,一辈子虽然清贵,但却一直以治学为业,而非揽权实政,那么将来的考生,也就不会太过于执着考试名次。学问好的,未必做官也最好,学问终究只是一个门槛,毕生的成就,终究要看后续的培养、历练、是否有为政的天赋。”

  诸葛瑾小心斟酌着措辞,把自己的设计细细说了出来。

  他对于后世明朝科举那些“大学士多出自一甲”的惯例,是非常不喜欢的。因为诸葛瑾作为现代人,他太清楚要想做事做得好,智商肯定得高,学习能力肯定得高,但往往不需要学习最最好的那几个。倒不是说学习好不重要,而是人的才干天赋都有侧重,如果非要学习好到全国前几名的程度,那么可以筛选的面就太窄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说不定会有短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