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历史定性:三十年董曹之乱(统一结局,以后还有番外)(4/6)

  【舍弟诸葛亮】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这个时代还没有凌迟之刑,所以车裂就是最重的了,所区别在于,车裂完成之后,还要将二人的尸首枭首悬示。

  不过剩下已经变成五块的残尸,就不用再菹醢了,时代毕竟在进步嘛,没必要搞法外加刑。

  有汉一朝,菹醢这种事情,几乎就不是法内正刑。只有吕雉等极少数统治者喜欢用,就跟吕雉喜欢削人彘一样,滥用有损朝廷法度的严肃性。

  另外,历史上曹丕有九个儿子之多,不过如今才对应原本历史上建安二十一年,所以曹丕还没生出那么多儿子,目前一共只有四个,而且没有曹叡——连曹叡的母亲甄姬都跟袁家、曹家没关系了,曹叡当然也不存在了。

  这四个孩子,以及司马师、司马昭,当然都要处决,但只是斩首即可。

  处置完这些罪人,诸葛瑾总算是松了口气。

  终于不用担心民族信用再一轮的猛烈滑坡了,至少自己和二弟有生之年,应该看不到那种指雒水放屁的破烂事儿了。

  至于后人会不会把信用下限再次刷低,就不是他们这代人能操心的了。

  有些时候,诸葛瑾其实也知道,按照历史的规律,信用下限越来越低,也是没办法的,因为只要有人做了龌龊的事儿,就会被史书记录下来,不可能磨灭,后人自然能读到教训,然后猜疑链就会升一级。

  当然,这种自然规律,也不是说非要去对抗,上古的信用要求虽然高,但是拿“礼”和“信义”去约束的人也越少,适用范围越窄。

  后世的信用要求虽然低,但约束的人群范围却是在越来越广泛的。

  诸葛瑾熟读史书,也知道后世流传甚广的一个评语,关于华夏历史的信用滑坡问题。

  说先秦是贵族信用社会,两汉是士人信用社会,魏晋唐算是相对崩坏的士人信用社会,到了宋变成市民信用社会,到了明变成氓民信用社会,到了清变成奴才信用社会。

  当然并不是说头衔越低就越不好,越往上,信用要求虽然高,但约束的人也越少。先秦时说话不算数、许下诺言做不到,动不动就要抹脖子自刎,但这种要求也只会约束贵族,不会去要求平民,因为“礼不下庶人”。要守礼守信也是有门槛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