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隐蔽战线(3/4)

  【混在五代当皇帝】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所以自从后汉建立以来,幽州等地百姓的南逃浪潮就没有止歇过,到了大周立国,郭威郭荣连着两个皇帝减免赋税与民生息的政策生效,幽州百姓的南逃浪潮就越发猛烈了。

  不过那些南逃的百姓除了被契丹从中原掳掠到幽州的之外,大都是幽州当地的佃户,有的是被契丹显贵劫夺了土地的失地农民,真正广占土地的当地大户是很难舍弃家产举族南迁的。

  年轻书生所在的卢龙赵家就是这种大户,像卢龙和蓟县的赵家,还有涿州范阳的刘家,他们不光是广占土地的豪族,而且经过数百年的经营掌握了幽州等地的基层政权,个别人甚至爬到了契丹的朝堂这个高度。

  譬如出身卢龙的赵思温,虽然比不上辅佐耶律阿保机的韩知古和韩延徽那样家族迁入契丹内地混成契丹贵族的一分子,却也做到了契丹的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死后赠太师、魏国公,几个儿子也身居高位;出身蓟县的赵德钧及其养子赵延寿虽然是被耶律德光坑的,名义上的位置也不低,族人在幽州当地也颇有地位;刘家就更不必说,现在的南京副留守还是刘家人,各个州县的守将、判官、主簿也有大量的刘家人。

  像这样的大家族是很难舍弃当地的利益来搞什么义无反顾的,但是要让他们自己选择的话,他们当然还是更愿意接受中原的统治,毕竟就算是抛开各种文化习俗什么的不说,家族的上升渠道也不提,仅仅两边的赋役水平就已经是鲜明的对比了。

  幽州汉人的契丹化,或者说幽州汉人向契丹“归心”,一个需要时间,要习惯于契丹统治的一代代新人出生,那些心念旧邦的老人逐渐死绝;一个需要两边的对比不再是那么强烈,中原的赋役不能比契丹在幽州收的少太多。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些条件是由脍炙粉口的“澶渊之盟”最终实现的,因为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习惯于契丹统治的人又出生了一代,因为赵太宗的连续惨败,心念旧邦的老人算是在幽州绝迹了;因为宋真宗以金帛换土地(郭荣打下来的,他这时候出钱再买一次)与和平的政策,中原的赋税必定得加重,而契丹贵族可以依靠宋人的贡奉给幽州减税了,这就是宋人出钱帮助契丹收买幽州的民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