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郭炜的确是有些尴尬,也差不多明白了王溥方才的尴尬神情是因为什么。很显然,这个时候并不存在一个白鹭洲书院,事先肯定已经查过了档案的王溥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只是他不好说得那么明白罢了。
怪就怪郭炜的后世知识太多太杂了一点,像江西的几大书院啊中原的几大书院啊,虽然都是说的宋朝,但是既然现在就有庐山白鹿洞书院,搞得郭炜以为其他书院都已经存在了呢……谁知道白鹭洲书院现在就没有,这样的话“嵩阳书院”的名字也不能随便乱讲出来了,还是得先调查一番。
不过这种尴尬也就是一时的,和王溥一样,郭炜同样更关注实质性内容。
州县官府对这些书院的日常审计监督,应该就先天性地限制了它们变身为另一类庙宇吸血鬼,州县官府总还是喜欢自己收取的地方税赋多多益善的,因而多半就会严格限制书院的占地,从而使它们不至于因为有免税特权就大肆兼并。
能够限制住就好哇!只是一个书院几顷地的免税,那还真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周不会少了这几个税钱。而且朝廷付出这些税钱和拨款的费用,换取更多的民间捐资投入到书院中去,甚至还有不少名儒自愿免费就教,归根到底仍然是以民间投资办学为主,这样的办学值得鼓励!
当然,这些民间书院能够兴盛起来,说到底还是因为科举的作用。纸张与印刷降低了书籍的成本,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读得起书,不过真正让人趋之若鹜的还是读书应举能够做官。
说起来科举也算是一项天才的制度创建了,国家只负责人才的选拔和极少量的官学教育,而就此将基本教育的负担全部扔给了民间,并且还能激励民间乐于投资教育,从而让全社会的识字水平、文化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算很高的中古时代的确称得上绝无仅有。
要说缺憾,那就是全社会的基础教育就此围绕着科举项目打转,科举考诗赋,那么社会上就重诗赋;科举考经义,那么社会上就重死记硬背经书;科举考八股,那么社会上就重标准化作文。这可以算得上最早的高考指挥棒了,哦不,是科举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