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三章 围剿(3/6)

  【重生从1993开始】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一个月后,卓玛录下了人生第一首完整的祭祀序曲。虽然仍有瑕疵,但结尾处那一声悠长的收音,竟与她爷爷三十年前的录音高度吻合。数据分析显示,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模仿,而是源于基因层面的声带结构与呼吸控制模式的高度一致。

  “这不是AI在复制。”王锐看着比对报告感叹,“是血缘在自我唤醒。”

  与此同时,“声音守护行动”迎来新一轮挑战。某境外拍卖行悄然上线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绝唱珍藏集”,标价百万美元起拍,声称收录了包括侗族大歌、羌族羊皮鼓舞唱词在内的数十项“濒危非遗”。更令人愤怒的是,部分音频背景中能清晰听到飞雁设备特有的启动提示音。

  “盗录。”克尔富咬牙,“有人利用早期捐赠设备,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偷采数据。”

  黄彰立即启动“声纹溯源协议”。通过比对设备ID、录音环境噪声指纹及时间戳,确认这批非法素材来自两年前飞雁向西南三省偏远村落捐赠的首批500台录音终端。当时为便于操作,未强制绑定用户身份,留下漏洞。

  “不能再靠信任了。”黄彰召集技术骨干,“从现在起,所有对外投放设备必须植入‘伦理锁’:首次使用需完成人脸+声纹双重认证,并签署电子知情书;每次录音前自动播报版权声明;超过十分钟未中断的连续录制,将触发后台预警。”

  更有甚者,团队开发出“反掠夺迷雾系统”:一旦检测到异常高频的数据导出行为,设备将自动混入虚假音频碎片??比如用AI生成的伪民谣干扰原文件,使其无法用于学术或商业用途。这些假数据带有隐形水印,追查时可作为法律证据。

  一个月内,飞雁联合国家文物局发布《民族声音资产安全白皮书》,推动立法将“口头传统数字化采集”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监管。首批二百个重点村寨实现设备升级,同步建立“村民声音委员会”,由 elders 直接参与数据管理决策。

  风波未平,喜讯又至。“中国声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首日,参观人数突破两万。人们排队长达三个小时,只为走进“记忆回廊”亲耳聆听那一块块语音玻璃砖中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