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目的就是将官府影响排除在货币管理之外,以免形成滥发的危机,采取公行这种传统商业组织形态,更容易取信于商人,更容易让人接受。
为了进一步取信于商人,同时更快的融入广州商业中,周琅还请了十三行伍家的子弟来担任公行的行首,这个人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伍秉鉴,此时还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商人。
正是在伍秉鉴手里,将怡和行打造成了第一商行,后来纵横香港的怡和洋行就是借了怡和行的名字。
此时的伍秉鉴还是一个不到三十的年轻人,而他跟他哥哥伍秉钧一起经营怡和行已经五六年了,神奇的躲过了几次十三行商人的浩劫,现在随着潘家的退出,怡和行已经是事实上的广州第一商行。
两兄弟取得这样的成就,完全归于运气是不可能的。而是俩人有魄力,敢开创,又能抓住机会。他们有那种开创性商人的脾性,这一点跟周琅极其相似。
其实他们开办怡和行,他们的父亲伍国莹是不支持的。伍国莹曾经做过行商,但忍受不了官府无休无止的勒索,甚至卷款潜逃了一段时间。后来就退出了十三行,以一个普通茶商的身份经营,家业做的也很大,高达数百万两银子。是潘家的大供应商之一。
伍国莹、潘振承这样的豪商,已经不看好十三行贸易前景,可两兄弟竟然十分渴望加入这个行业,他们认为对外商业大有可为。俩人不到二十岁就开始帮父亲经营生意,做生意的本事是有的,但他们的父亲不看好他们的眼光,坚决不支持他们去做行商。
拗不过兄弟二人,只给了俩人一万两银子,然后就生气不管他们了。两兄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联合应募洋商,手里只有1万两银子,只能用来上下打点,连领牌照的钱都不够,行商的领牌费在3万两至10万两之间,俩人的营运资金全部是自行解决的。
俩人最大的机遇,是他们跟美国商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十三行中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潘家跟最大的那些洋商做生意,进口茶叶最多的瑞典人,英国人都是潘家的座上宾,而资本不足的伍家兄弟看上的是同样初入贸易的美国商人。
结果美国贸易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就超越了其他国家,成为广州贸易中,仅次于英国人的第二大势力,伍家兄弟也借此成为仅次于潘家的第二大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