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全族伏诛(4/6)

  【世子稳重点】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皇帝皱眉,起身问道:“诸位乡亲,工程确实便利了吗?”

  一片寂静。

  良久,一位白发老农终于抬头:“回陛下……渠是通了,可水没来。管事的说,优先供给大户田地,我们小户得等。”

  满堂哗然。官员急忙解释:“此乃统筹安排,非有意偏颇……”

  “那你告诉我,”皇帝冷冷打断,“什么叫‘民议’?”

  无人作答。

  当夜,一道朱批下发:即日起,所有“民议厅”会议必须全程录音留档,由御史台抽查质询;凡压制发言、伪造民意者,视同欺君。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保守派怒不可遏,私下讥讽“天子被妖言蛊惑”。翰林院一位大学士甚至写下《正风俗论》,斥责“童谣乱政,妇孺干纲”,呼吁恢复旧制。

  然而就在文章刊印当日,京城各大茶肆、酒楼、澡堂、骡马市,忽然响起同一首新童谣:

  > “大学士写大文章,

  > 字字不说百姓伤。

  > 若问他家米几斗?

  > 百担入库仓满箱。

  > 可知东郊饿殍骨?

  > 连灰都刮三遍墙!”

  歌词辛辣,曲调诙谐,孩童争相传唱。更有顽童将其编成跳绳歌谣,一边蹦跳一边唱,引得路人忍俊不禁。

  调查之下,此歌竟出自一名卖豆腐的寡妇之口。她说:“我男人去年死于修河,工钱一分未得。我不会写字,只好编个歌,让孩子帮我记仇。”

  此事迅速发酵。民间舆论倒向新派士人,要求彻查贪腐官僚。连一向谨慎的地方督抚也开始上疏建言,主张扩大民议权限,设立独立监察机构。

  而在西域,阿芜医馆收到北方急信:吐蕃儿童失踪案虽已告破,但幕后牵涉甚广,竟有两名在京任职的礼部官员涉案。更惊人的是,其中一人正是当年乌岭渡事件的幸存者之一??他曾目睹执笔者被焚杀,却选择投靠权贵,换取仕途。

  “他忘了是谁救了他。”阿芜抚摸着医馆墙上一幅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医者信链”的据点,“有些人,不但背叛了光明,还试图熄灭它。”

  她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响应,通过药方密码向全国义诊堂发布警示:**警惕“伪善者”混入变革阵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