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为王十三年,方知是天龙】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零点小说【0xs.net】,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然而,变革之路从无坦途。
这一年冬,北方再度大雪封路,饥荒重现。某些边境将领为避责,竟谎报军情,称“境外异族蠢动”,请求增兵备战。朝廷一度准备调粮北上作战,幸得一名派驻边关的女执笔者及时揭发真相??所谓“敌情”,不过是牧民南迁觅食而已。她冒着风雪骑马八百里,将真实情况写成《北疆实录?雪夜篇》,并通过“民情直奏通道”直达天听。
赵?阅毕,当即下令严惩谎报者,并调整政策:今后凡涉及军事调动,必须同时提交“民生影响评估报告”。他还宣布,将在幽州设立“边民共议会”,由汉、契丹、女真、奚族代表共同商议边境事务。“战争不该由一个人说了算,”他在诏书中写道,“就像饥饿,也不该由一群人掩盖。”
春风再至时,一场意想不到的文化浪潮席卷全国。
福建莆田的一群书生突发奇想:既然《国民录》记载历史,为何不能有“活的历史剧”?他们将赵煦元宵夜万人共书、林婉娘岭南救灾、渔民创编《渔家百事录》等事迹改编成舞台剧,在乡村巡回演出。由于缺乏专业演员,农民、工匠、妇女皆登台出演。没有华丽布景,他们就用竹架搭台,以染布为幕;没有乐师,便敲锅碗瓢盆伴奏。可正是这种粗朴的形式,反而打动人心。观众常常泪流满面,甚至有人看完后当场写下第一封家书,寄给多年失联的亲人。
这类“草台史剧”迅速蔓延。山东演《盐户抗霸记》,四川唱《山民开路歌》,广东跳《海女破浪舞》。更有甚者,将《共文符号》融入戏曲唱腔,创造出一种“音文合一”的表演方式??演员一边吟诵,一边用手势划出文字轨迹,仿佛把语言从空中写下来。孩子们看得入迷,争相模仿,不知不觉学会了数百个字。
汴京宫廷起初对此颇为警惕,担心“俚俗乱雅”。但赵?观看了《笔落峰之夜》后,深受震撼。剧中,一位老塾师临终前教孙子写字,最后一幕是他枯瘦的手指在空中虚画“我”字,灯光渐暗,满天星辰浮现,如同千万个灵魂正在觉醒。赵?起身鼓掌,久久不息。次日便下诏:“史非独存于竹简,亦生于万家灯火。凡有益教化之民间戏艺,皆准通行,并予资助。”